(香港)李大立
轉眼之間,香港回歸中國已經過了十年,回歸紀念日前後,中共開動一切宣傳機器,鋪天蓋地向大陸同胞宣傳香港如何「繁榮穩定」,「一國兩制」如何成功,筆者冷眼旁觀,頗有感想,願在此與大家分享。
首先是中共五十年一貫制的「大轟大嗡」宣傳手法不改,事實早已証明這種灌輸洗腦的思想奴役徹底失敗,五十多年來,中共提出無數的政治口號如「五講四美三熱愛」、「八榮八恥」、「三個代表」、「四個堅持」……,用盡了所有的數字排列;要人民學雷鋒、王傑、焦裕祿…….,學這個學那個,「鬥私批修」、「狠批私心一閃念」……,結果如何?中國大陸如今變成了一個物慾橫流,追逐金錢,道德淪喪和貪腐成災的國家。可是,共產黨一點都沒有汲取教訓,仍然以為「疲勞轟炸」就可以改變人的思想,看來只有「帶著花崗岩腦袋去見馬克思」了!
大陸從中央到地方不但製作了許多香港回歸新聞片,「直通香港」、「聚焦香港」、「香港話你知」……等等,還製作及和香港合拍了幾個香港題材的電視連續劇「歲月風雲」、「榮歸」、「香港姊妹」…….等等,幾乎霸佔了電視黃金時段整整一個多月,全國十幾億人被迫天天「香港」、「香港」。再好的題材,再好的技巧,看得多也會生厭;更何況大陸製作帶有明顯的加工痕跡,報喜不報憂,大陸觀眾只看到香港的高樓大廈,富麗堂皇,看不到香港的窄街小巷,城市貧民;只看到香港人個個都是成功的企業家,看不到商場上大浪淘沙的失敗者。大陸編劇導演,牽強附會,與香港現實生活完全脫節;演員矯揉造作,沒有一點港味,港人看了暗暗偷笑。筆者父母和本人都是香港人,無論去到世界任何地方都以自己是香港人為榮,然而面對中共這種過份造作和肉麻的宣傳,也感到難以接受,就更不用說對香港不了解的大陸同胞了。
大陸官方大力宣揚香港「一國兩制」如何成功,向大陸觀眾展示香港許多成功之道,還處處不忘提示香港的繁榮全賴中央政府的支持。但是他們沒有想到這樣做是完全沒有法理依據的,大陸十三億民眾中的有識之士,必然會向中共提出這樣的問題:一國兩制,兩制之中,必有優劣,既然有優劣,為什麼不能一國一制,擇優實行?中共既然承認香港繁榮成功,就說明他的制度比大陸優越,為什麼大陸不能實行香港的制度?筆者看到已經有大陸人士在海外網站呼籲將香港的制度移植到上海,中共將無法答覆類似的要求,「一國兩制」無疑自己將自己置於極其尷尬的地位,自己給自己提出一個永遠無法自圓其說的難題。
說到香港的繁榮和成功全賴中國大陸的支持,更是天方夜譚。眾所周知,香港經濟起飛的六七十年代,中國大陸正處於文化大革命經濟崩潰的邊緣,自顧不暇,有何能力幫助香港經濟起飛?至於近年來簽訂的CEPA和自由行,一來其帶來的經濟效益絕非單方面的,大陸也同時受益;二來它在香港的GDP中只佔少數,根本不值得小題大做大吹大擂。依筆者看,它所帶來的效益還彌補不了中共所謂「一國兩制」給港人造成的信心危機所帶來的損失。因為香港居民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,或者和大陸的親友時有聯絡,中共五十多年來管治的劣績,有目共睹,港人心裏最清楚,正如立法局議員詹培忠先生所說,百分之九十的香港人對中共沒有好感;即使是魯平也哀嘆:「我們做的事情得不到香港人的理解,特別是與論不向著我們,報紙天天罵我們,越看越氣……。」香港居亞洲四小龍之首的經濟成就,全賴英國人給香港帶來的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制度和法治基礎,以及全體聰明勤勞的香港人的辛勤工作,在這種情況下,中共貪天之功,自我吹捧,實在不合時宜,只會令港人反感,被世人恥笑。
胡錦濤來香港慶祝回歸十周年,大陸人民看到全程直播,也許會從中有所感悟。香港的學生和舞台上的主持人,居然敢於請胡錦濤在心意卡上簽名和上台獻唱,這些在中國大陸都是絕不可能發生的。中共領導人在大陸人民心目中是高高在上的皇帝,偶爾走到民間做做親民騷,也沒有誰人敢如此大膽放肆。慶祝晚會上,香港藝員在台上大唱情啊愛啊,一定會令胡主席坐立不安。因為筆者想起了文革剛結束的時候,有一份電影雜誌登了一幅男女接吻的照片,就引起了全國大聲討。我們的胡主席多年受黨的正統教育,政治指導員出身,接班前親自前往拜謁革命聖地,此時也不得不一起情啊愛啊了,真是世事滄桑,形勢比人強。最後胡主席上台帶唱香港人極其生疏的「五星紅旗迎風飄揚」,感覺上和社會現實已經完全脫節,無可奈何花落去了。
在此期間,還看到了不少十年前香港回歸見証者的訪談錄,如英國前外相賀維、前港督彭定康,甚至前首相戴卓爾夫人等,中國前中英談判團長周南、港澳辦公室主任魯平、前新華社長許家屯等。許多十年前的祕聞現已公之於世,其中有些令人震驚,有些令人憤慨。
其實,香港回歸中國除了是一個民族問題,同時還是一個制度的問題。十年前,作為當事人的香港人,面對回歸祖國遠遠沒有中央政府和大陸同胞所表現的高度熱情,就是因為他們的心情很矛盾:一方面作為一個中國人,當然希望香港能夠回歸祖國、但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嚮往自由的人,又不願意回到專制統治之下。現今披露的長達十幾年過渡期中英談判出現的種種矛盾,蓋因雙方對民主自由的理念南轅北轍。中共政府上自決策人鄧小平,下至執行人周南魯平,視香港回歸在他們手上完成統一大業為榮,強調民族問題,完全忽視了香港人追求民主自由的願望。直至今天的吳邦國「中央授權」論,無不顯示他們對天賦人權,民主自由是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每一個人應有的權利完全不懂;相反,他們認為民主自由是他們的恩賜,正如許家屯所說:「高度自治有多高?就看香港人愛國的程度有多高?」完全暴露了這一伙土共的滿頇愚蠢,與世界文明格格不入。
回歸紀念,周南和魯平爭相邀功,卻不經意獻了醜。周南回憶說戴卓爾夫人第一次來北京見鄧小平談香港問題時,提出「三個國際條約有效論」、「主權換治權」等,鄧小平卻「不耐煩,不讓她多講」,揚言「主權問題不能談」,「必要時考慮用非和平方式收回香港」。戴卓爾夫人提醒鄧小平說「你要怎麼做我們沒有辦法阻止你,但如果你這樣做,一定會給香港帶來災難性的後果。」鄧小平回答說:「即使是發生災難,也要勇敢面對。」就像抗戰勝利後,為了奪取政權,發動內戰,犧牲幾百萬人民的生命財產也在所不惜一樣。因而會談結束後,戴卓爾夫人對柯利達說的第一句話就是:「鄧小平這個人好冷酷無情(Cruel)啊!」可是周南卻擦鞋說「文王一怒安天下」。
中共的統治者從不把民意看在眼裏,放在心上,甚至人命關天的事情,他們都毫不憐憫,他們總認為手裏有槍桿子,可以「民可使由之」。即使是黨內同志,誰要是反映民意,都好像犯了罪一樣,輕則被認為「立場不穩」,重則被認為「叛徒」。比如說香港人反對在大亞灣興建核電廠,簽名人數達到五十萬了,許家屯向中央報告,鄧小平說:「他這麼一鬧,你就遷址,將來如果再搞個簽名運動反對回歸,你怎麼辦?你也讓?」八九年六四事件後,民心大亂,香港有人提出暫緩回歸,租借香港,每年向中央政府繳納幾十億稅款,組團去北京表達意見,經許家屯同意由新華社派人陪同。魯平緊急向江澤民匯報,江澤民指示魯平「頂住」,不准他們來。許家屯在內部說「這是一個大政策」,魯平假江澤民虎威說「中央很惱火。」中共專制政權從來聽不得不同意見,更從來漠視民意,一切從維護獨裁專制政權出發,從香港問題一直到六四,一聽見民意就說「頂住」,似乎一順從民意就是「退」,所謂「退無可退」就出動坦克!就算是對反映民意的自己同志,也視作仇敵,周南一接任就給臉色許家屯看,交接儀式上對許家屯過去的工作一字不提,甚至不容許許家屯離職後住在深圳,說會「影響」他的工作,迫使許家屯去國。
本來周南魯平都是解放前的大學生,至少受過一些西方教育,比起土八路出身的農民黨官應該稍為明白事理一點,可是他們的實際表現,卻太令人失望了!
魯平對香港傳媒的運作一竅不通,居然評價「香港的報紙都找些女孩子做記者,這些小姑娘很難纏,有些還是奉令來摸底的,她們鑽到各種場所,出現在各種場合,隨便找到一位領導就問香港駐軍問題…….」。鄧小平龍顏大怒喚回記者大罵他的同志「胡說八道」之後,第二天一早,伊文思找周南,希望求證這件事,並希望中共重視香港民意,重新考慮駐軍問題。周南居然說:「鄧小平都發脾氣了,你還講什麼?……」在中共官員的眼裏,一個領導人的脾氣比千百萬人的民意還重要得多。
基於這樣的理念,周南魯平之類的共官,無不以所謂「強硬」為榮,於是就發生了魯平罔顧外交詞令大罵港督彭定康「千古罪人」的鬧劇。幾年後,彭定康變成了歐盟貿易大臣,江澤民也不得不以禮相待,不知魯平作何感想?又發生了大嶼山大佛開光典禮,彭定康伸手向周南求握,周南卻合十作答這種不合外交禮儀的劣舉。中華民族自古是禮儀之邦,自造反起義的共產黨武力上台以後,由於農民黨素質低下,國家民族的臉面實在被他們在全世界面前丟盡了。
魯平說「八九年六四事件發生後,形勢急轉直下,有些基本法起草委員改變了態度,不願意投票通過基本法,我一個個做工作,對有些香港朋友我就不客氣了,有個朋友被我訓得掉眼淚,說他父親都沒有這麼訓過他……。」魯平對記者說這話的時候完全是得意洋洋,引以為榮的模樣,可是他根本就沒有想到,香港人看在眼裏只會覺得他蠻橫和無禮,就正如鄧小平的痰罐(痰盂),說話時手指亂比畫一樣,在世人面前獻醜而不自知。魯平還振振有詞地透露中共曾經兩次計劃用武力收回香港,言下之意,就是說你們得有今天,全是我們中共的恩賜,於是,香港有人譏笑「白頭佬」等於說「Your fate is at my Mercy(你的好運全憑我的恩賜)」,他自己覺得很得意,香港人卻覺得他很可憐。倒是他洩露了天機,他說基本法付諸表決時,在總共59人(港人佔23)基本法委員會中,出現了兩張特殊的「全程反對票」,在所有一百多條基本法條文的選項中,全部反對,他覺得「很愕然」。但凡有正義感的香港人卻一定會感到很光榮,在泰山壓頂的壓力下,在中共認為可以放心的基本法起草委員會中,仍然有勇士敢於反對這種強加於人,並不完全滿足香港人民主自由願望的「基本法」,這就是香港的希望所在,也是全中國人民的希望所在!
(18/7/07)
(刊於8月28日「觀察」雜誌網站)